洗米筛厂家
免费服务热线

Free service

hotline

010-00000000
洗米筛厂家
热门搜索:
行业资讯
当前位置:首页 > 行业资讯

【资讯】亮点与槽点齐飞国家宝藏能否用鲜活的文物再现历史拷秋勤

发布时间:2020-10-18 14:35:06 阅读: 来源:洗米筛厂家

12月3日,CCTV3播出了耗时两年筹备的全新综艺《国家宝藏》,节目定位为“文博探索”,官方说法是:以历史文化的内核、综艺的外壳、纪录的气质,创造一种集演播室综艺、纪录片、舞台戏剧、真人秀等多种艺术形态于一体的全新模式,是创制的“纪录式综艺”。

有人评论说节目重点并非是在文物本身,而是通过这些文物打开的历史大门。对此,《国家宝藏》总导演于蕾说:“最近常有人问,为什么我选择这样一个沉闷的题材?把这样的主题讲得有趣,是不是很难?其实在我心里,博物馆和博物馆里的文物从来不是沉闷的,如果人们觉得它无趣,那一定是我们做得不够,没有一个与之匹配的表达。”显然,《国家宝藏》就是于蕾做出的一次大胆尝试。

收视指数:★★★★☆

好评指数:★★★★☆

创新指数:★★★★☆

嘉宾指数:★★★☆☆

首期节目过后,《国家宝藏》便收获了豆瓣9.3分的高评分,而第一期节目中展出的故宫博物院推选的“王希孟《千里江山图》卷”、“各种釉彩大瓶”、“石鼓”三件重量级国宝,也震撼了不少的观众。一时间,《国家宝藏》“爆款综艺”样貌初现,央视王牌制作团队、明星的号召力、创新的文化综艺表达形式,这些要素无不增加了《国家宝藏》的底气。

当然,在一片叫好的背后也不乏吐槽之声,受众的不同,对于节目形式的需求不同,评论的不一是必然。而当《国家宝藏》亮点与槽点齐飞的时候,它能否真的用“鲜活”的文化重构与再现曾经的历史?

一档年轻的节目,“小剧场”+“解说”成为演绎“前世今生”的创意组合

“刻板印象”总是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认知,例如说到博物馆,总会让人想到高高的围墙,深宫大院;说到文物,则会让人感受到冰冷;而说到文化综艺,无一不会被两个字概括——“高冷”。正是在一种试图打破“刻板印象”的目标催促之下,《国家宝藏》应运而生。两年的筹备,那些阳春白雪的文物似乎通过电视综艺“活”了起来,它们渴望用一种生动的方式重构与再现历史的记忆,而这个方式就是“小剧场”的运用,类似于纪录片中的“历史搬演”。

首期节目中,王凯扮演的乾隆一直接受着“老爸”雍正、“爱豆”王羲之与黄公望的“三维立体环绕diss”,目的就是为了那“各种釉彩大瓶”;李晨则扮演了十世治国才能换一世才气的宋微宗,从而引出了那幅“《千里江山图》”;甚至普通话并不是特别标准的梁家辉也用“港普”讲述了司马光小时候的故事,也是“石鼓”的故事。

因此,《国家宝藏》的“策略”很明显,就是用全国9大博物馆的27件稀世珍宝的资源,用27位明星守护人“表演”文物的前世故事,引出今生境遇,再由相关专业人员讲述今世传奇,配合上高科技的视觉呈现,从而为观众再现、重构着历史。在这里,“文物”更像是承载历史记忆的载体,充满了想象;而“明星守护人”自然成为了华丽的外包装,首先吸引着粉丝的眼球。

这不,在李晨、王凯、梁家辉之后,易烊千玺、段奕宏、秦海璐也将不期而至,虽然对于文化综艺而言,一直存在着“娱乐明星”与“文化”的潜在矛盾,毕竟在大众的刻板印象中,大多数明星并非高级知识分子的形象,一个是下里巴人的大众文化,另一个则是阳春白雪的自我骄傲,两者似乎天生就气场不合。但是时至今日不能否认的一个事实是,文化节目的话题度走高,总会有话题明星的助力作用。因此,对于文化节目而言,并不是用不用明星的问题,而是用谁的问题。

对此,《国家宝藏》在“明星守护人”的选择上也有自己的考量。首先,“明星守护人”就像是“代言人”,他们可以在小剧场发挥自己演员的优势,又能够代表普罗大众提出一些疑问;其次,通过各个年龄层的演员的合理配置,《国家宝藏》也能让其想表达的文化得到更加大众化的表达,于是“通过节目提升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对于文物的兴趣”成为了最直接的效果。正如网友@养熊猫吃海胆所说:

一档有突破的节目,《国家宝藏》的投放渠道居然有“B站”

对于《国家宝藏》而言,这次不仅在表达形式上做出了创新,甚至其传播途径也有了区别于其他央视节目的显著不同,那就是在“B站”上,“央视综艺官方”UP主第一时间将节目上载了,而这之后B站上的弹幕就一直处于满屏的状态,这是爱奇艺、优酷等其他主流视频网站无法比拟的。

而此次《国家宝藏》主动上“B站”,无不体现着节目组那颗“年轻的心”。成立于2009年的“B站”目前有超过1.5亿的活跃用户,并且纪录片《我在故宫修文物》也是从“B站”走红的,因此可以说“B站”不仅是积累口碑的好地方,且其有着不少对于“文物”好奇的年轻用户。

据官方数据统计,“B站”的平均用户年龄在17岁,75%的用户年龄在24岁以下,虽然这部分群体被认为是爱吐槽、爱戏谑的,但是《我在故宫修文物》《大国工匠》等纪录片的走红,也表征着这部分群体是热爱传统精英文化的。因此《国家宝藏》上线“B站”就可以理解了。

从实际传播效果来看,《国家宝藏》的主题曲3日上线后就收获了11.7万的点击量,而正片截止目前也已经有超过19万的播放量,由此通过对于“B站”年轻用户的抓取,《国家宝藏》也期待一方面扩大节目的受众面,另一方面在这个相对小众的网站制造更多的话题点。

并且,《国家宝藏》在王凯那部分小剧场的表演中,提到的台词诸如“你家里人知道吗”、“画风”等等,也无不体现着节目想要达到的将文物知识尽可能的年轻化、普及化的决心,这对于被贴着“高冷”标签的文化综艺而言,也许算得上是另辟蹊径吧。

“槽点”不可怕,这不正代表着节目还有上升空间吗?

对于一档综艺节目来说,有亮点有槽点表征着节目的“热度”是足够的,因此,“槽点”的存在并非不好,一方面它象征着节目有人关注,且被人看在眼里;另一方面,也代表着节目还有着上升空间。

从《国家宝藏》的角度来说,其“槽点”集中在几个部分:

首先是“还原历史的精准度”上:例如在服饰道具的还原上,有人指出其中李晨饰演的宋徽宗服饰错用明清龙袍;而在道具上,也有人指出节目中出现的“线装书”选用了更晚流行的线装书,而宋代更流行的应该是蝴蝶装。

其次,是面对受众对于文物知识了解不一的情况之下,节目在对大众进行了知识普及的同时,也表示其放弃了对于那些“文物专家”的需求满足,这与节目的定位不无关系。显然,作为一种大众文化的产物,《国家宝藏》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内穷尽所有,因此,节目自然会选择更具大众面向的定位点,而这也决定了对于文物的选择、故事的讲述方式与深度等等,可以说这在目前来看是一个不可调和的矛盾。

当然,听取一些专家的意见对于节目的后续来说也是有益的,例如著名历史学家、考古学家王仁湘先生所问:“为何是这九博结盟?国家宝藏,国家博物馆居然缺席,还有山西博物院等,也没有入阵,这让联盟阵势削弱不少;文物为何旧多新少?石鼓文的出现,应当有大背景,是一个大事件,无有交待,也很遗憾;《千里江山图》过于忽略了画作本体的介绍,让人觉得这幅画还在云里雾里;各种釉彩大瓶,一看似乎是指许多大瓶,各种各色,其实是一只瓶上有各种釉色,这个名称真的不明晰”。

因此,对于这样一档“文博探索”节目而言,如何更加精准的“再现”历史是值得深究之处,在寻求娱乐化的表达基础上,对于“历史”精准的理解与诠释才是节目真正的注脚。据悉,12月份到春节期间,央视还会推出《赢在博物馆》《假如国宝会说话》两档节目,对于它们而言,和《国家宝藏》一样,如何精准的传递历史信息是关键,毕竟博物馆、文物是人类保存和唤醒历史记忆的最重要场所之一,马虎不得。

板式橡胶支座

铝合金牺牲阳极

彩车花车